80歲“紅茶之父”收徒首先“要愛茶”
發布時間:2025-08-24 點擊:1
清遠英德享有“中國紅茶之鄉”美譽,陸羽《茶經》種韶州植茶的地區指的就是這里,英德紅茶的創始和奠基人之一的袁學培,如今已經80歲高齡的老先生不忘初心,堅持下田希望能燃燒余熱,實現自己的價值,為此,他至今仍在不斷學習最新的種植科技,努力尋求創新。
茶樹下種豆苗,
用生態方式防治蟲害
在英德茶區,八十高齡的袁學培仍“洗腳下田”,在茶場忙碌的身影,讓很多年輕茶農心生敬佩。袁學培是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奠基者,被譽為英德茶界泰斗,紅茶之父,先后榮獲國家農業部對外貿易部、廣東省人民政府、中華全國供銷總社、中國茶葉學會、清遠市“專業技術”拔尖人才稱號等10多個部門授予先進個人榮譽。
1993年,袁學培被國務院授于“為我國農業技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專家”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,2010年榮獲“新中國六十周年茶事功勛人物”稱號。在50多年來的種茶實踐中,他創造和建立30多項茶葉技術樣板,引進并成功培育“英州一號”名茶品種,主持參與有15項科技成果分別獲部、省、市等科研成果獎。
雖然已榮譽等身,袁學培大可以跟同齡人一樣安享晚年,但他依然為了“做出當年的好茶”而重新出山。他每個星期四都會從廣州的家中趕赴英德,風雨不改,帶著徒弟親自爬上茶山,去觀察和照顧茶樹苗。當地許多茶農和技術人員,感嘆于袁老身體的矯健和對種茶的著迷。
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親力親為指導茶農種茶。平衡土壤、空氣、水與農事活動,確保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情況下,30多個品種的茶樹能健康生長。
袁老說,英德紅茶一年可產三季,分別為春茶、夏茶和秋茶,茶季長就面臨更多的病蟲害問題,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的今天,如何生產安全健康的好茶,一直是他多年來致力研究的課題。
茶樹下種有豆苗,用生態方式來防治蟲害,大量收購了發酵后的牛糞做有機肥,極大地還原當年經典紅茶的種植風貌和種植方法。
一生堅守英德茶,
收徒首先“要愛茶”
每年九月、十月,英德茶葉進入一年中最后一輪采摘期,袁學培被徒弟接到茶廠指導制茶。退休十多年后,他在茶葉間忙碌依舊。育茶、種茶、喝茶、愛茶,和茶葉打交道的半個多世紀,從未想過要離開這行。回想一生堅守,青絲變華發,他笑說,“茶以外的行業都不想干”。如今他的幾個兒女也都在英德工作和生活。
茶農后代丘煒南,也就是袁學培在英德收的學徒——對收徒的考核標準,袁學培提得最多的是“要愛茶”。
丘煒南曾經也為了生計遠赴東三省務工,在2011年回到家鄉,2014年以“30多歲高齡”拜師,每天跟著袁老上山。茶園復興的這幾年,也是丘煒南人生最為精彩的幾年,從一個對茶行業近乎無知的人,到2016年摘取當地茶工藝加工比賽第一名的桂冠。現在的他不僅是當地茶農口中教育孩子的轉型成功典范,也受聘于一家大型茶企擔任加工總負責人。